优秀青年经济学者论坛:邹建文
2025年07月26日
报告题目: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如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——来自支农再贷款的视角
报告人:邹建文
报告时间:2025年07月28日(周一)10:00-11:30
报告地点:主播大秀
劝学楼501会议室
主办单位:主播大秀
【报告人简介】
邹建文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师,文澜青年学者A类,研究方向为消费、结构估计方法,研究成果发表于《经济研究》《经济学(季刊)》《经济学动态》等期刊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课题,获第十八届张培刚优秀博士论文奖,曾应邀在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讲授结构估计方法。
【报告摘要】
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,支农再贷款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其对农村金融可得性的影响及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。本文构建农户贷款行为与信贷市场均衡的理论模型,论证支农再贷款通过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农户贷款可得性,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(CFPS)2010~2022 年数据及 2014 年贫困地区优惠支农再贷款政策准自然实验,实证检验其效应与机制。研究发现:支农再贷款冲击显著提升了规模农户的金融可得性,支农再贷款冲击每提高 1 个标准差,规模农户的金融可得性提高 2.1 个百分点;2014 年支农再贷款政策使贫困地区农户金融可得性较非贫困地区提高 4 个百分点。异质性分析显示,政策效应在低金融发展水平地区、低收入家庭、非自我雇佣家庭、低社交网络家庭及非党员家庭中更显著,体现普惠金融属性。机制上,支农再贷款主要通过提高银行贷款可得性与规模发挥作用,对私人贷款的影响呈现收入分层特征(提升低收入农户可得性、降低高收入农户可得性),并显著降低低收入农户的农业贷款利率。本文研究为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。